《文学采风》教学设计教学要求:明确我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活跃着新的民间创作。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会听到在群众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通过文学采风,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告知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2、分组利用周末搜集相关内容,小组长初步整理搜集的材料。分组:将全班同学按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五项内容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一项内容。3、制定实施计划:搜集内容: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搜集方式:访问当地年岁较大、阅历较丰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查阅图书资料;网络搜索等。时间:周末及课余时间。4、需要物品:笔记本、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U盘等。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内容。二、相关知识:1、民歌:是人民在集体生产劳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原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大部分不知作者,而以口头传播。如《诗经》“国风”中的民歌,《楚辞》《乐府民歌》中的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陌上桑》,现代的《东方红》、《浏阳河》、《川江号子》等。2、民谣: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一般按地域(国籍)划分,代表有《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童年》、《青春舞曲》、《完美世界》、《月亮代表我的心》、《歌声与微笑》等。后来与民歌相融合,渐渐以有节奏的只说少唱或不唱为主流。民歌、民谣: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种类繁多,按内容和功能分类,大致有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等。常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双关语等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也大都来源于民歌。民谣指民间歌谣,多指时事政治有关的。民歌和民谣的区别在于:可以唱的为歌,只说不唱的为谣。如陕北的“信天游”:《东方红》:说东方你就一个红,说太阳你就一个升。说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青海的“花儿”:《花儿与少年》:春季里那么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绣呀阁里的女儿呀,踩呀踩青来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搀我一把来。贵州民歌:《摘菜调•幺妹儿进菜园》:清哎早起来,轻轻儿把门开哎。幺妹儿走出来,幺妹儿去摘菜也。走哎进幺妹儿的菜园中塞,咿呀呀嚯塞,哎呀呀嚯塞。青的青的青菜,硬是逗人爱。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茄子豇豆莴笋海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咿……也……吃都吃不完!3、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传说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相貌的故事。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例:《冬笋的来历》:冬笋是现在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菜肴,然而大家却不知道,以前的人们不知道有冬笋这种东西。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叫孟忠,他是一个大孝子。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母亲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有好多
文学采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