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成都市民政局2016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思路 4第一节基础条件 4第二节发展环境 7第三节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2第二章保障基本民生 16第一节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16第二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8第三节拓展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服务 21第四节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22第五节开展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 24第三章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26第一节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26第二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26第三节加快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29第四节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模式 30第五节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31第四章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33第一节增强基层社区自治和公共服务能力 33第二节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35第三节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38第五章积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0第一节完善双拥制度、提升优抚保障 40第二节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 40第三节提高军休服务管理水平 41第四节做好烈士褒扬 42第六章强化专项社会服务 43第一节做好区划和地名管理 43第二节规范婚姻和收养 44第三节提升殡葬管理和服务 44第四节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45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47第一节依靠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7第二节加强民政法治建设 48第三节加强民政标准化建设 48第四节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 49第五节加大资金资源投入 49第六节提升队伍和基层能力建设 50第七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51为推进“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思路第一节基础条件“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规划纲要,狠抓《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成都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成都市社会组织五年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项目,民政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保障民生、增强基层民主活力、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及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为社会稳定和谐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和困难群众补充医疗救助制度;在全稳步提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同一区(市)县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了统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政策明确减灾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并建立了防灾减灾的七大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四个减灾救灾标准;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成并运行;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和演练在社区深入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进新阶段。养老服务制度化保障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了养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综合发展;“十二五”期末,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到309个,,每千名户籍老人床位数达34张,养老服务指标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全市城市社区院落自治组织全覆盖;首创了城市社区公共财政制度,2012-2015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逾5亿元专项资金补贴社区居民自治;农村社区治理逐步实现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村委会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制定了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关于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地方标准;“三社互动”试点工作推动和完善了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末,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已达9107个,相比“十一五”期末数量增长幅度超过50%;政府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力度不断加大,。社工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社工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督导培训和实务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培养社工人才5638名;社区持证上岗社工人才比例不断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持续探索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了第六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第十次四川省双拥模范城创建任务,全市双拥工作全面有效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顺利完成;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逐年增加,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成效突出;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的地方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各类社会专项事务达到新水平。撤县(市)设区工作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双流县撤县设区获国务院、省政府批准;优
成都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