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广发中心学校李香梅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简介《诗经》(复习检测)三、朗读欣赏(一)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1、找出韵脚字2、给生字注音(二)教师指导(三)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五、分析诗歌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末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追问:本诗要歌咏
《蒹葭》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