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1
从Ξ功能性收入看
中等
龚刚杨光
摘要: 中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即随着经济
的发展, 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 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
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 实证分析表明, 劳动
力的无限供给, 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 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
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 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
涨时, 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 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
润而非工资。基于此, 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 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关键词: 功能性收入二元经济劳动力供给
作者龚刚, 经济学博士,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 ; 杨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在读博士生(天津 300071) 。
一、引言
自 1978 年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1979 年到 2006 年, 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 9 69 % , ①
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在 2 % —3 %左右。②然而, 伴随高增长, 中国经济也同样面
临许多问题, 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针对中等问题, 经济理论界已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总结已有研究,
可以发现, 相当一部分研究都是从国民收入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出发, 利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
如基尼系数等, 来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本文中, 我们将选择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视角
来研究这一问题。
所谓功能性收入是指,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按照这样一种定义,
功能性收入可以分为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得的地租以及资本所得的利润等。以个人收入为
视角研究的是个人的收入差距, 与此不同, 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和
地租等之间的分配。因为, 我们认为, 中等,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资性收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8》,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年。
②龚刚:《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种声音》,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 54 ·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等
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 利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图 1 给出了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的工资
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①此外, 通过对统计口径的详细分析, 白重恩和钱震杰也在其研究中
发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降低, 资本收入所占比例上升。②
图 1 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我们将借助龚刚、林毅夫所构建的与当前中国经济相适应的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
均衡动态模型, ③讨论为什么在中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低, 进而通过数值模
拟, 得出中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路径, 并将这一路径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是导致工资性收入占
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导致我, 并且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不敏感。于是, 当经济增长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时, 工资无法与之同步增长, 从而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而越低。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 第三部分是对模型的简单介绍; 第四部分
对模型进行分析, 考察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 第五部分是小结。
①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 数据在 1987 年突然出现大幅度下降,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第二, 按照国家
统计局的说明, 这里的工资总额除去不包含农业收入外, 还不包含如下的情形: (1) 乡镇企业就业人
员; (2) 私营企业就业人员; (3) 城镇个体劳动者; (4)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5) 再就业的离、
退休人员; (6) 民办教师; (7) 在城镇单位中工作的外方及中国港、澳、台人员; (8) 其他按有关规
定不列入职工统计范围的人员。因此, 它占各种国民收入的比例都是偏低的,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
不断下降的趋势。
②参见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Ξ.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