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积极抗日的主张。全国各地工人组织抗日团体,上海码头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全国学生掀起抗日怒潮。工商业者展开抵制日货运动。一部分没有走的东北军,组成义勇军,展开抗日斗争。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促使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加剧分化,派往陕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军长张学良和西北军军长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西安事变”。中解决“西安事变”,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日本紧接着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这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也威胁到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国民政府被迫对日作战。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后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的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进攻平津。在保卫平津的战斗中,驻守卢沟桥的广大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以身殉国。同年8月,日本制造了“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蒋介石兼任总司令。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攻上海的日本侵略军。驻守宝山县城的500名官兵坚守阵地,全部壮烈牺牲。谢晋元团长率部坚守上海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后撤。他们完成任务以后,奉命撤退。此后,国民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