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功和机械能》的内容是中考考点要求的重点部分,是在复习完力、压强、浮力之后,力学部分的重点章节,功和机械能把前面的力学基础知识和后面的能量建立起了重要关系;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对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做了知识基础。本章在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一幅由力而揭开的能量画卷,本章又是学习内能,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之前复习的力是功的基础,功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效果的度量,这些知识为我们这一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初三的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立足于基础,从基础概念入手,循序渐进。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注重基础;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精心设计习题,针对学生在做题中暴露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会理解和计算机械功功率.(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功【考纲要求】1)知道机械功的规定、定义式W=Fs和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2)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力是否做功;3)能运用该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考试层次】“理解”(B)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1、力学中的功(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无距离。如图A,力F不做功。②无力有距离:物体移动距离,,人将铅球推出去,球由于惯性继续运动,不计空气阻力,水平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③有力有距离、力和运动方向垂直:物体受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如图C,力F对物体不做功。2、功的计算(1)定义: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表示功,单位是J;F表示力,单位是N;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是m;(3)单位:牛·米,它有一个专门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功和机械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