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业务“罪与罚”被证伪,一切都会过去,“但一切都不会不留痕迹地过去”(契诃夫语),时间会把失败变成礼物,窃以为流动性冲击不仅不会抑制同业业务的发展,反而会助力同业业务乘市场化之东风以稳定且优雅的姿态转型。
【作者:刘珺;来源:《财经》杂志;推荐人:信泽金商学院同学力荐!】
钱荒来袭,同业理财陷入漩涡之中,不仅业务模式和持续发展存在补给线断供的风险,而且还被冠以影子银行之主力和流动性冲击之推手的名号,引来诸多苛责。流动性警报拉响,谁之过?影子银行?同业理财?是,也不是,辨析如下。
流动性层次与影子银行因果
钱荒是一种情绪表达,而非科学分析,之后演绎出了“钱慌”和“钱谎”,足见舆论之纷繁,意见之多元。“荒”释义为“严重的缺乏”,仅从M2超过14%的年化增长率和银行体系越万亿的超额备付来看,“严重的缺乏”无从谈起,“缺乏”都很牵强,因此更严谨的表达应该是流动性冲击。
流动性是个层次丰富的概念,至少有宏观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和心理流动性三个维度。
宏观流动性与货币供应量高度关联,设若M2保持两位数增速,该维度的流动性应无不足之虞。市场流动性与产品的多样性和参与者的多元化互为因果,产品越丰富,参与者数量越大且风险偏好差异化越显著,市场深度和广度越好,市场流动性也就越强。心理流动性与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模式休戚相关,而这个维度的流动性最不确定,并且最难量化。2013年6月以来的数次流动性冲击,仅从中观层面分析,主要源于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参与者的过度预期和过度反应,那么,影子银行是否是其中重要的因子呢?
影子银行不是因,而是果。在国内主要银行体制和市场融资地位不对等造成的金融抑制的环境中,城乡之间、国企和民企之间金融“二元化”特点突出,农村地区、广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存在寻求“另类融资”的冲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摊大了饼”,存量债务的利息支出重负需要大量资金的对接;金融机构在利润考核与监管之间走平衡,亦有动力发展表外业务和更加市场化的业务。影子银行应运而生,是长期金融抑制催生了影子银行,也形成了目前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并存的新的“二元化”金融格局。
西方影子银行是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建立在衍生品、证券化或多重证券化等工具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品线、业务部门、机构等新组织,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
起复杂的对手方交易网络。不能以西方常用的方式规范监管中国的影子银行,因为成因不同。
同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子银行同样是果,而非因,也不要痴迷于“影子银行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虚妄。利率市场化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着利差收窄、利润压缩、利率波动风险上升、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等难题,因此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如果要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竞争力,就必须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定制个性化特色产品和服务,走差异化经营道路,影子银行是其中的一种选择。进一步讲,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又会压缩高杠杆、高风险及不规范的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优化资金资源的配置,并为金融产品创新营造市场化环境。牛顿第三定律在金融领域被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现。
同业范式迁徙
既然影子银行非因,流动性传导机制又呈现矩阵式交互特点
同业业务的“罪与罚”和“因与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