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鼻咽癌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观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鼻咽癌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以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76例144耳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放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磁共振检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放疗前144耳中分泌性中耳炎有26耳,放疗后3个月43耳,6个月47耳,9个月47耳,1年49耳。结论:鼻咽癌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或阻塞咽鼓管,部分是肿瘤侵犯腭帆张肌所致,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多由放疗对中耳腔及咽鼓管黏膜及结构的损伤所致。
【关键词】鼻咽癌;分泌性中耳炎;放射治疗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并不少见。对我院1999年9月~2004年12月收治的76例144耳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后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磁共振检查,以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机制。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鼻咽癌76例(114耳)均经病理确诊并接受放射治疗,其中男64例,女12例;年龄22~76岁,平均44岁,均予医用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
治疗方法对76例患者放疗前,放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耳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试及磁共振检查。对放疗结束后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采取一些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生理盐水鼻腔吸洗,29例采用鼓管切开置管术,9例患者配带助听器。
结果
144耳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结果见表1。76例(144耳)外耳道均正常,鼓膜无穿孔,8耳鼓膜穿孔,有中耳炎病史者排除在外。
放疗前76例患者磁共振检查 26例咽鼓管受压或推移,12例腭帆张肌侵犯,6例两者皆有。放疗后6个月磁共振表现为鼻咽部肿胀、局部瘢痕形成和纤维化,咽鼓管受压或推移共24例。
治疗效果 20例(29耳)接受了鼓膜切开置管术,5耳(%)治愈,27耳好转,%,鼓膜切开吸引冲洗置管者短期疗效较好,但仅有少数咽鼓管功能受损较轻者恢复,大部分患者仍然复发。对听力较差者选配助听器,听力得到很好的弥补。
2 讨论
中耳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腔,它通过咽鼓管与外界相通,通过咽鼓管的开放使中耳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当咽鼓管开闭不良或阻塞时,中耳内气体不断被吸收,中耳腔就逐渐形成负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腔内形成鼓室积液,故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重要病因之一[1]。鼻咽癌患者由于肿瘤压迫咽鼓管造成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同时由于部分鼻咽癌患者肿瘤侵犯腭帆张肌,使腭帆张肌功能异常,均是造成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2]。
鼻咽癌患者实行常规放射治疗后出现中耳炎的报道多见,一般情况下中耳炎在照射早期即可出现,表现为耳痛、耳鸣、鼓膜红斑、中耳渗出、传导性聋等症状。目前认为这是由于放射引起的中耳黏膜炎性水肿,渗出增加,尤其与咽鼓管黏膜水肿、功能不良、引流不畅有关,早期

鼻咽癌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