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一中袁芳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四、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师生互动,老师猜日历中的日期。目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猜老师的年龄目的: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3:回顾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目的:加深对方程及方程的解的认识。环节二:尝试与探索,学习新知1:例题: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想一想;1m的高度是怎样达到的?题中存在哪些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等量关系,再设为未知数,列出方程。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100目的:找到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列方程的难点,因此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2:自主阅读、学习内容: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P132-P133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大约10分钟)目的:通过读书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课文所设置的较简单又熟悉的实例中的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常,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书写不规范,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3:交流展示内容: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四个情境:(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2x-5=21(2)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km,可以得到方程:(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如果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x=8930(4)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为(x+25)
袁芳 教学设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