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邓俊专业:社会学学号:09020616摘要:孙本文先生是我国早期社会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综合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是学院派社会学的主流人物。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孙先生的生平,然后对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作必要的讨论,最后介绍了孙本文先生的有关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学说。关键词:孙本文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孙本文先生生平孙本文(1891—1979),社会学家,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正好从日本归来的康宝忠在北大教授社会学,孙本文先生对社会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他的社会学思想也深受吉丁斯个人观点的影响。1918年大学毕业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教员。1921年公费赴美留学,主攻社会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大学攻读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社会学家吉丁斯,在纽约大学以《美国对华舆论分析》一文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又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受教于帕克及社会心理学家范黎庶。1926年回国后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8年起任中央大学教授并长期担任社会学系主任。曾兼任过中央大学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29年,在他们积极推动与组织下,“中国社会学社”成立,孙本文先生担任理事,并主编社刊《社会学刊》,为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社会学系被停办,孙本文先生任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九三学社,历任江苏省第一至四届政协委员。1979年2月21日逝世,享年88岁。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学思想深受美国社会学的文化学派及心理学派的影响。他认为文化是社会成立的主要要素,它对人类行为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在他《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他在列举其重视文化因素的言论之后指出,不可误会重视著者的文化学派。著者重视文化,同时也重视心理因素,而且亦不蔑视其他如地境及生物因素[1]。实际上,他在强调文化因素的同时,也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的社会学学术研究之中。一、孙本文先生眼中的社会学孙本文先生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研究,首先是从确立社会研究对象问题入手的。社会学研究什么?在他看来,无外乎对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行为,简单说,就是人与人的所表现的种种行为,也就是二人以上的交互与共同行为[2]。《社会学ABC》一书即是以“社会行为”概念为核心而展开的,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社会行为及其限制的要素;社会行为及其活动的要素;社会的性质和种类;社会制度与社会组织;社会标准与社会控制等共九章122页。在我看来,《社会学ABC》可以说是后来所著诸多社会学原理的基础,在概念与体系方面,大体表示相同的轮廓。在《社会学原理》中,孙本文先生从对“社会行为”概念的比较明确的界定出发,进一步提出与社会行为相关的五种重要问题,即:社会行为的因素问题(社会因素问题);社会行为的过程问题(社会过程问题);社会行为的组织问题(社会组织问题);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社会控制问题);社会行为的变迁问题[2]。他指出:凡社会学上所研究的种种现象,大致不出于此五种问题范围之外。而在此五种问题中,前四种问题为静的研究,后一种问题为动的研究[2]。孙本文先生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探索,自始至终体现着有关社会研究的综合观点。在他看来,
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学观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