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本文与社会学孙本文: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孙本文( 1892 —1979 ) ,字时哲,江苏吴江人。 1915 年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与冯友兰同班。 1921 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务。在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中,孙本文是一位多产的社会学家,先后编著了《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 )、《社会问题》(1927 )、《社会学 ABC 》(1928 )、《文化与社会》(1928 )、《社会的文化基础》(1929 )、《社会变迁》(1929 )、《社会学原理》(1935 )、《中国社会问题》(1939 )、《社会思想》(1945 )、《社会心理学》(1946 ) 等20多部社会学著作,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80余篇论文。孙本文不是以经验性研究著称的社会学者,其著述偏重文化与社会心理分析, 但他仍然强调应用社会学与理论社会学齐头并进,重视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并注重中国资料的分析与引证,对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说孙本文在介绍西方社会学学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早期注重的是介绍美国文化学派的理论,在1927 年出版的《社会学上之文化论》后,陆续发表了《美国社会学现状及其趋势》、《世界社会学之派别及其现状》、《社会学的趋势与社会学者的当前任务》、《社会学之近今趋势》、《美国社会学家华特之学说》、《法国社会学家达尔德之学说》、《美国社会学家彭德尔的学说》诸文。又于 1945 年出版《社会思想》、1947 年出版《近代社会学发展史》,对西方社会学学说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在对西方社会学学说作全面论述的同时,孙本文综合了文化与心理两方面理论体系,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之原理原则,而求改良进步,影响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要素,欲求人类社会生活之进步,唯在发展文化。他用文化来解释社会变迁,认为“狭义言之,社会变迁,只是文化变迁而已”; 同时,从文化角度说明社会问题,认为“许多社会问题,常起于文化失调”。孙本文以社会行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发端,演绎出全部体系。在《社会学体系发凡》一文中,他从社会行为出发,首先分析了社会行为的体系,进而论述社会行为本身应研究的五个问题,再据此演绎出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纲领包括:一、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问题,即社会因素问题;二、社会行为表现的过程问题,即社会过程问题;三、社会行为表现的机构问题,即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问题;四、社会行为表现的功能问题,即社会控制问题;五、社会行为变迁的内容与方向问题,即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问题。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极富心理学意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孙本文的社会学是心理学派的社会学或心理社会学。 1946 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是其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或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单位是个人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培育社会学方面人才孙本文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孙本文与社会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