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乐段的结构及一部曲式:乐段通常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由两个各有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专称为"方整性的乐段")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平衡、均称感强。【一部曲式】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由两个明显的乐段组成,前后两段互相对称或对比。其通常图式为A+B。这是乐曲的基本形式之一。【三部曲式】由三个段落组成,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二段具有对比性质,第三段带有再现性质。其图式为A+B+A。【复三部曲式】三段式曲体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以上本身就是由二段体或三段体等构成。其图式有:A+B(a+b)+A等等,器乐曲中常采用此种曲式。首先让我们暂时给奏鸣曲(Sonata)的定义是:某种为不超过两件乐器演奏的乐曲,有三个或四个乐章。在这些乐章中间,有一章或一章以上是由一种叫做“奏鸣曲式”或“第一乐章形式”的特殊结构形式所写成。第二是要知道“三重奏”(Trio)、“四重奏”(Quartet)、“五重奏”(Quintet)、“六重奏”(Sextet)等等,事实上,即实际的结构是与奏鸣曲完全相似的乐曲,不同之处乃是由三件,或四件,或更多一点的乐器演奏而已。一篇为两件以上乐器演奏的奏鸣曲,术语改变了,但乐曲的格式或结构并没有改变,仅仅是写给不同的演奏乐器,是写给某些特定乐器。有时还有更多的标明文字记在这些乐曲名称前面——例如“为提琴、小号和钢琴的三重奏”;“为两把提琴,中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四重奏”常称为“弦乐四重奏”(StuingQuartet)等等。第三是一篇“交响乐”是为大管弦乐团用的乐曲,同样,在构造和乐章方面与奏鸣曲相同。因此,“交响乐形式”,所指的是正规交响乐各乐章一般结构的简要纲领。“简要”这两个字是有意强调的,在一篇论文里实在不可能把变化无穷无尽的这类创作全部包括进来。第一乐章这是普通所谓的奏鸣曲式——一种把三部曲式(A+B+A)大大地扩充的类型。在这种曲式中首先为要强调主题间彼此的对比,而将调(Key)细心妥为配置,以建立后来处理乐曲的通路。结构的三大部分是这样:——(1)呈示部(Exposition)有时前面有一个慢的引序乐段。(2)发展部(Development)。(3)再现部(Recapitulation)现示部分的重现,有着某种的变化,后面附一结尾乐段(Coda)。现将各部分详细分析如下:——:(1)在主调上把主题现示出来,转调在这一段是暂时性质,这是由于主调的性质必须首先确立。(2)通过过渡乐段,这一段主调的影响或力量渐弱,直到最后新调建立完成(虽然新调与旧调相隔的关系并不疏远)。——在早期的交响乐,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初期作品,所转的新调常是属调,或者若原调是小调便转入关系大调。后来贝多芬把转到新调的范围扩大。19世纪后期交响乐作曲家都是采用他的方式。(3)在新的调上先披露出第二主题(或更确实地说,一组主题),然后继续下去,直到现示部分全部完结。在早期交响乐曲现示部分完结在有双纵线并有反复记号之处,反复后即进入发展部分并不分开演奏。(亦称“自由幻想”或“发挥乐段”):这一部分是把已经披露出来的主题给予各种各样的发展——即依作曲者的意愿与创作手法,把旋律、节奏与和声性格化,使用不
交响乐的曲式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