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音乐文化差异的研究
漳州三中高二(6)“英语”课题组
组长:马健
成员:马宁、方波、陈志宾、杨越凡、游贞贞、李琼娜、张伟琴
指导老师:陈淑君
中外音乐的意境差异
中外古典音乐差异
问卷调查
视屏欣赏
中外音乐的意境差异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种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之中。
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而不衰。
中外古典音乐差异
对于西方人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我一点也不奇怪,音乐是无国界的,美是无国界的,即使有,也只是风格的不同而已。中国人喜欢简朴、恬静,音乐也如此,悠扬而典雅,像水一般洗涤人的心灵,使之宁静、空灵,总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哪怕是《十面埋伏》那样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也丝毫不会让人产生“浓烈”之类的感觉;西方人崇尚高贵、浪漫,从巴洛克时代起的音乐风格就华丽雄伟、富于动感、装饰性强,经过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传承至现代主义音乐,基本风格还是如此,如火一般唤起人心底的激情。抛开音乐风格本身,这些音乐文化上的差异甚至从乐器、音乐载体等就可以明显反映出来。
中国的传统乐器直接取材于自然,经过一定加工而成,基本保留了原物的痕迹,“丝竹”是也;西方乐器就很难看到“天然”的影子了,大多要经过精密繁琐的设计与加工。中国传统音乐的载体相对简单,比较西方的标题音乐、交响乐、歌剧等等不下二十余种载体来说,就我所了解的不过古曲、乐府诗、词、曲(戏剧)而已,而且发展与创新有限。虽然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而也必然存在某些无法相互认同的因素,但它们毕竟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关于中外音乐文化差异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