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摘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采用PPP模式可以弥补政府建设资金的紧张,提高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管理的效率。本文首先讨论了投资规模的上限,进行公私合作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接着通过投资比例模型讨论了PPP合作项目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如何对风险进行科学分配,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投资双方进行风险分摊的系数及收益分配比例。【关键词】PPP项目;风险分摊;投资决策;收益分配1前言现在国内外投资建设领域正在出现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即PPP建设模式。PPP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进行风险的分担和收益分配,运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我国的相关文献利用定性法来分析合作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风担。本文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PPP项目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分摊。2PPP项目合作投资规模上限和投资风险效果投资者的投资总资本为一个单位,对公共项目的投资需求为I,单位风险资本期望和报酬假设为W。如果投资资金用于无风险投资项目,期望报酬=(公共项目投资)2×方差2。一般投资越大,则投资者的期望回报值越大,同时风险也会随着投资额的增大而增大。如果项目进行公私投资,假设公共部门的投资为Ig,私人部门的投资为Is,合作投资的期望收益会大大降低。从投资的效用函数=期望报酬-风险投资成本,公共部门和私人公司达成投资决策的意向,必须符合投资效用函数大于等于无风险报酬率的前提条件,公私方根据测算得到的期望报酬以及方差,可以将风险报酬率/绝对风险规避系数×方差2做为对风险项目进行投资的规模上限。如果投资需求大于这个上限,则公私双方对风险的规避成本会下降;如果投资需求超过风险投资上限,实行PPP公私合作投资的效用会较好,会高于政府单独投资的效用。但同时公私合作投资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风险项目的投资越大,投资风险就会越大。项目边际投资对应的风险具有递减性,如果投资为零,毫无疑问风险也为零。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公私双方可以在关键环节上面进行互补,通过协作进行投资建设,项目的风险水平也会明显降低。公共部门的优势在于政策风险,私人公司的优越是降低工程造价、减少交易费用和运行成本,通过合作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3PPP项目投资比例决策的层次分析模型在进行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之间,要厘清公共部门与私人公司的投资比例。投资比例不同,决策机制就会不同,决策机制包括方案的策划、建设管理方式、收费定价以及收益分配比例,也会影响项目的风险分摊机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具有不同的投资目标,各自考虑的风险因素也不同,双方考虑的风险层次主要有:子目标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风险低、经济风险和质量环境效益等方面,其中改善基础设施子目标包括服务能力提高、效率高两个层次;促进经济发展包括社会作业降低和效益好两个层次;政府风险低包括生产有序和社会物价稳定两个层次;经济风险包括投资省、经营成本低、效益好三个层次;质量环境效益包括污染可控和质量可靠两个层次。可以用层次分析法首先来构建重要性的评价矩阵,再确定各个层次的重要性向量(包括子目标权重和指标权重)。要先构造子目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指标层相对于子目标层的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得评价结果。公共部门和私人公司的投资比例不同,如果双方都小于各自的
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