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8 0 心理科学 2001 年第 24 卷第 5 期
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曾凡林咎飞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本研究运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上海市的 70 名家庭寄养及 31 名在院的孤残儿童进行了测
量。结果表明;家庭寄养有助于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且传统的隔离式孤残儿童养育方式向融合式
转变是成功的;孤残儿童的寄养年龄越小,其适应能力越好,也越有利于安置的成功。
关键词: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寄养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寻找不到亲 研究对象
生父母的弃儿,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 70 名被寄养孤残儿童(见
和不同类型的残疾,如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听力障表 1)和 31 名在院孤残儿童(见表 2)接受了儿童适
碍、身区体疾病等。孤残儿童因为“孤”,他们同任何其应行为评定量表的测验。两组儿童年龄接近。
他正常孩子一样需要家庭温暖;因为“残”,他们需要表 1 寄养孤残儿童的基本情况
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为了满足孤残儿童的特殊需儿童及其寄养家庭特征统计量百分比(% )
儿童
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尽早回归主流社会, 引︸J﹄
寄养年龄 M 二 5 . = 2 .4 4
竹J工
就需要改善其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亲情。寄养时间 M 二 1 . 加= 0 .8 3
J‘ 21 月
n 上J 1 什
.性别:男.
5气 78 ‘
上海市自1997 年 7 月开展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就 n U
女︶⋯
少
n lJ气, 4
是出于此目的。寄养(fostering)实际上就是建立一教育情况:未人学 lJ 1工
︵了
气l 7吕 D
种替代的亲子关系,使得被寄养的儿童发展对寄养人托或人学~曰
父亲 3
父母的依恋,双方形成正常的联系(bonding)并通过职业:下岗或无职业 n
4 8 6R 人︸
n U
双方的相互作用,促进寄养儿童的情感和认知(Ci- 工人︶.
1 9 介, l
n 乙夕 l
专业或管理人员.
4 0 勺一7 刁
cirelli,199611以及社会性发展(H ughes1996[210 n 工.
学历:初中及以下⋯
n 2 3 32 C
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应行为(adaptive —高中或中专,
n 7 ,0 n
behavior)。适应行为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大学 1 钊
母亲 2 3
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职业:下岗或无职业 nl 3 2 .9
nl 3 5
望的程度,也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工人 9 5 4 .3
专业或管理人员了n 12 .8
性[31。与智力不同的是,适应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个 nl 4 0
学历:初中及以下 5 7 .1
2 7
体后天习得或形成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美国弱智协高中或中专 nl 38 .6
会(A A M R ,1992)将适应行为改为适应技能(adap- 大学 n = 3 4 .3
tivskil
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