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守法,共创美好生活通过对《行为规范与法律救助》的学习,我受益良多。感谢老师在课上用真实的例子与法律知识相关联为生动的讲解,关于这门课首先使我对法律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作为快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知法守法是必须要做到的,同时,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贯穿我们的一生。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法律在国家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如果没有法律,很难想象社会将多么的混乱不堪,法律保护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维护着我们的秩序,然而很多人觉得法律是冷酷的,因为它是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无情”的感觉。其实不然。法律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道德的角度规定了法律的宽度和力度。法律对社会大众当然是有情的,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人的无情是必要的。如果法律不是对社会大众有情,政权就要崩溃,因为,没有大众的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根本不可能生存。所谓的法律无情还有一个误会是:刑事和行政法律(公法)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无情,而不是法律无情。而民商事法律(私法)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不仅不是无情还是有情。还有一个误会是:法律的实施对冤假错案的当事人也是无情的,但是同上。那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错位,而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法律不是为了冤枉人而制定的,冤枉人的不是法律,而是执行法律的那些人。法律是有情的,但是对于违法犯罪的人是绝不据悉的。法律的双重功能决定了法律的性质,一个功能是保护大众(不仅指民事法律中对被侵权违约的大众的公力救济,还指刑事行政法律中对被害人的公力救济)。另一个功能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人(不仅指刑事行政法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还指民事法律中的恶意行为人)。作为大学生要懂法守法,规范我们的行为。我认为法律是和谐社会的眼睛,懂法就能辨明邪正,认清是非;法是智慧的窗口,对人的思想进行点拔,行为加以制约。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星球,都在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天体大
关于行为规范与法律救助课程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