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十大古琴曲是“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嵇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一、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流水》一曲初见于1425年的《神奇秘谱》中,原谱无解析。后来在1552年《太音传习》琴谱中收录了此曲,其原谱中附有原文解析:友山考谱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知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然此二曲屡考无吟,不敢妄议,以俟後之君子。二、潇湘水云《神奇秘谱》解题中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时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迁。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云水奔腾的景象,唤起他热爱祖国山河,感慨时势飘零,想望隐遁生活等复杂心情。此曲便应景而生。音乐利用散音按音应合与荡吟(即大幅度的吟音)等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云水掩映、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现存曲谱多达50种。明代曲谱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三、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四、阳关三叠《阳关三叠》乐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五、醉渔唱晚《醉渔唱晚》为古曲,《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首》等。到目前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据说传自张孔山。《太音补遗》称此曲有张仲宗词中“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
中国十大古琴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