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对于孝的起源就有较多的分歧,康学伟先生在《先秦孝道研究》中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而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于传说的五帝时代前期,并于夏朝解体。会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原因则有两点: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而另一种一件则认为孝产生于殷代。其代表有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李裕民的《殷商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最后得到较多支持的是孝产生于人们尊祖敬宗的感情上,并且据《礼记·祭法篇》和载,“祀祖”到了周朝孝才具有了真正的孝道的教化意义。从而得出孝大兴与周代。到了孔孟时代,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孝即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当作处理父母子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处理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论语》中的“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的表现了这一思想。而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并提出相应的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他在孔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夫妇”与“长幼”两伦。孟子认为,孝和悌一起构成“仁义”的基本内容,他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在孟子看来,智就是明白并坚持仁义的道理,礼则调节并适当修饰孝与悌。孝文化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儒林外史与孝道思想》、《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指出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
文献综述孝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