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和专有的:试答“何谓哲学?”
乔治·法拉克拉斯著
杨富斌译
反石
7 口
. 八
即使哲学这个名称也包含着悖论。川哲学与其说是拥有智慧,不如说是
爱智慧。正是这个说法激怒了那些寻求答案而不是问题的人。但是,这种
爱并不一定是令人不快的:满足于未满足之爱意味着对爱之爱,并实际上会
感受到对它的客体的蔑视。『刘它改变粉那个客体,这种被爱的智慧不是一个
人曾经认为其所拥有的东西。那些声称他们拥有智慧的人,并不怀疑他们
所拥有的是教条或武断的意见,但是,那些怀疑他们是否拥有智慧的人,则
可能会获得另一种智慧,即知识。智慧似乎是随着它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
不断变化的:在认知过程的开端,智慧是虚假的,但是在其这样或那样的相
对关系中,它或许是真的。知识是人们致力于获得的一种智慧,而为了获得
这种智慧,人们就必须否认已经拥有了这种智慧,知道自己不知。因此,为
了掌握哲学是什么,我们必须追问一种不知的知识有可能是什么—一种
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并且追问,那种能够以虚假的东西开始,然而却能达
到真实的智慧的认识过程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正是那种其答案有可能
是柏拉图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问题。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本体”
(ousia),即事物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在柏拉图的著作里被译为“本质”es-
, 7 5 ·
乔治·法拉克拉斯著
sence),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被译为“实体”substance)的东西,在这一
过程中改变了位置。倘若每一种哲学都决定把真实的存在看作事物的思想
本质,否则就把它看作它们的特殊实体,那么,把这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区别
—知识论的、本体论的和政治上的区别—形式化,将是一个好主意。这
项工作极其艰难,因为要形成这种形式化的重构,就必然会与各种解释规则
相抵触
不知的知识
爱智慧pnilo-sophia)的悖论对我们有诸多教益。如果我是一个智者,
那么,根据我置身于真理之中的位置来看,我并不处于其中。我们必须知道
我们确实不知,正如我们所知,这不仅是对苏格拉底的界定,也不仅是对科
学的出发点,即“前概念”[31的最初显现的界定,毋宁说,这是对所有知识的
描述。我们应当把全部的哲学和知识领域都包含在这种不知的知之中。因
此,我们不应当匆忙地通过把它解释为一种哲学而把这一问题具体化。“知
道不知”意味着拒斥某种既定哲学之中的权威、理想存在物和偏见,但是,正
是所有这些东西的本性与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有关,正是这种本质上的悖
论使得它们以这种方式言说。尽管一般而论,作为知识的哲学要求废除那
些给定的真理—神话、宗教,尽管它是从“虚无主义“,即“思辨的受难
节”[41中产生的,这并没有告诉我们知道怎么能够成为不知的存在方式。
首先,神话与知识之间的分界线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界定了它的关系。
它不是给定的,否则,它与其拒斥的东西就是有关联的,并会成为另一种神
话的智慧。但是,如果它不是给定的,它就必定是从它所隔离的关系中产生
的,它必定是它们之中内在固有的:神话与理性必定彼此存在于对方之中。
神话存在于理性之中,因为理性是一项工程,它必须在与神话的斗争中被征
服,因为对它的批判以及使其脱离其神话,是没有止境的。另一方面,理
关于(y,z,u)受限制的带跳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最小g-上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