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稿宝塔区第二中学曹洋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我设计两个问题: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
琵琶引(并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