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02 年第 3 期
古今论坛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
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自议
刘晨之
〔摘要」东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大差异,其中对人的基本假设存在“性怒”与“性善”的不同逻辑起点,
公共权力运行也由此产生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方式。以fi w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4};-4 应经济全
球化和当今社会新特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合Dn1A 素批判继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
〔关键词]治国方略;东西方文化;批判继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A (3L 章编号〕1002- 382(200203-O 09103
新世纪伊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
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批判的吸收和继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成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对党
的治国方略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之道更加科学、完善和成熟。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既是适应先进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又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举措,更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题
中应有之义。
围绕着对人和对社会以及对公共权力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之间,传统社会与现代社
会之间是有着重大差异的。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对人的基本假设是“性恶论”,认为人
生下来就是带有“原罪”的。同时,人又是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为目标,是自私的。在政治文明方面,他们相信: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
对的腐败,要想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鸿语)。与此同时,他
们又承认天赋人权,认为公共权力的产生不过是源于全体公民对自身一部分自然权力的
让渡。正是基于对权力的本性和渊源的这种理解,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必须用法律的手段
对人、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的权力观和人性
观,伴随着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斗争,在西方已深人人心。它促使西方社会逐步走上
了法治化轨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都多得
多的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
中国有几千年久远的农业社会历史,法治的传统是比较薄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取得
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为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晨之(1971-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山东省委党校2000 级师资研究生。
9 1
万方数据
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首先是契约经济,在一个没有法治的社会里
是不可能有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更谈不上与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了。因
此.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增强全国人民的法制观念,实现依法治国,是我们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耍求。同时,应该看到,在我们这个历史上长期
以德治作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国家里,单纯强调依法治国是不够的,而且条件也不具备。
法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
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刍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