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况一、宣威简介宣威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西最大跨距102公里,南北最大跨距91公里。东与贵州省盘县特区以清水河为界,东南与富源县毗邻,南和沾益县接壤,西同会泽县隔牛栏江相望,西北与会泽县连接,北与贵州省威宁县以可渡河相分,东北与贵州省水城县隔可渡河而治。,辖2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方公里。二、宣威城市的历史沿革宣威之名源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征南将军傅有德于城中大令卡所设宣威关,为宣播朝廷威德,以资震摄之意。当年在土州腹地(今宣威城)置乌撒卫后三所,关所同治。时沾益州隶属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沾益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洪武十六年,设沾益流官知州,州城为后所城,开始土官、流官合治。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沾益州治移于交水(今沾益县),本城改称旧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设宣威州,治所旧州始称宣威州城,民国二年(1913年),宣威州改为宣威县,州城为县城。1954年6月30日,宣威县改为榕峰县,县城沿旧址,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城内改设榕城公社,1959年11月30日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宣威县,设立县级宣威市,市政府驻地榕城镇。2002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板桥镇虹桥、马房两个村委会和来宾镇左所村委会划归榕城镇管辖,同时撤消榕城镇,分设宛水、虹桥、西宁、双龙四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关。三、城市规划的演进宣威从建沾益州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国以前,宣威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城,其建设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宣威盆地的美焕山南麓进行,面积未超过1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宣威县的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随着宣威发电厂、宣威水泥厂、宣威氮肥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在宣威近郊建立,以及贵昆铁路宣威火车站的修建,宣威城市人口大增,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县委政府为正确引导城市建设,于1959年组建工作班子,着手编制宣威城市规划。规划拟订城市向北、东、南三面发展,建成以能源、建材生产和交通运输为主体的工业城市,面积60余平方公里。规划工作只提出总体设想,完成初步测量,后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和政治运动的冲击而中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建方针,强调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工作”。1981年成立宣威县城市建设局,1982年由该局负责编制宣威城市规划,1983年9月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宣威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宣威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十年,各项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及其他多项指标被提前实现或突破。1993年,县城建局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宣威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修编完成时,宣威市已撤县设市,修编后的规划故名《宣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宣威县城总体规划》于1984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好地促进了城市的合理布局和有计划的向前发展。但按照宣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1984年批准实施的《宣威县城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宣威市经济
宣威城市规划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