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魅力磁场———爱的艺术 【关键词】人格;爱;教师;魅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6)04-0190-02 一、前言西方哲学家弗罗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因此这归咎于人格的魅力缺少创发性。那么人格指的是什么呢?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不但有先天的气质,也有后天的性格因素,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此弗罗姆把性格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创发性心向,另一种是创发性心向。“创发性“指的是使用自己的力量和实现自己固有的潜力。非创发性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重占有,不付出努力也没创造性利用他拥有的物,甚至把自己当作一种商品,并把个人的价值当作交换价值。如果一个教师的性格是倾向创造性的,那么在工作中他是积极的、有活力的,因为创发性的性格包括创发性思维和爱。理性力量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爱能使人突破与他人隔绝开的屏障去理解他人。两者缺一不可,因为“理性表现了思维的力量,爱表现情感的力量。”许多教师都能用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学生问题,并在专业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在情感的力量上所散发的爱的魅力是微乎其微的,以至于不能形成一种爱的强力磁场,让学生被自觉吸引在周围。一个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鲜活的有个性的学生。虽然教师与学生的时代有差异,但如果教师不断更新自我,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了解学生流行的歌曲、喜欢的游戏、用最新的方法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跟随着他,不但使他的学生尊敬他,并使学生产生超过老师的愿望。在这种创发性的思维背后,是爱的力量在不断推动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当教师把真实内心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展现自己的信念,让学生愿意亲近、愿意模仿,这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当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也许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他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也许他的知识远远胜于以前的老师,但是他之所以还会记得这位老师,是因为他还记得这位老师的思想方式以及人格的魅力。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对于班级管理,有的教师得心应手,轻松有序,带班年年先进;有的教师疲于奔命,杂乱无章,带一个班乱一个班。为什么出于同一动机,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爱就是磁铁棒,有可能彼此吸到一起,也可能彼此排斥,这主要取决于爱的艺术。因此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二、爱的艺术的体现既然爱是一门艺术,那么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那我们应该如何体现爱的艺术呢? 古语云师徒如父子,在师生的爱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父爱的角色。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它是由道德、理智和美感凝聚而成的,具有强烈的感化、激励作用。严师扮演的是父爱的角色,而挚友就是同胞的爱。因此在学生发展的原则性问题上,教师扮演的是严师严父,在学生生活情感上,教师不能以严师态度干涉学生,而是以同胞平等的角度出发,以细腻的情感去关怀学生,就像圣经里所说的:“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其次是爱的方式,爱是人的一种主
教师的人格魅力磁场———爱的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