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作者:————————————————————————————————日期: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2、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3、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神舟九号安全返回图片:2012年 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2、整体感知:本节课分成三部分进行学习:一、认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主要成果和核心)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3、自主学习: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信息,完成表格。时间 起源地 标志 特点 影响 4、师精讲点拨(一)认知科技让学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和核心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起源地:美国标志: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特征: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四个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个领域,去了解科技是如何造福人类的?1、原子能:出示图片: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总结:原子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进入到生活和生产领域,我们要和平合理的运用原子能,防止核扩散和核污染的蔓延。2、电子计算机:出示图片: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台式和笔记本电脑) 现在的计算机教室师总结: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