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与革命的互动 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次年2月12日,清廷就正式宣布退位,时间不过四个月。比起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的末世,清朝的灭亡似乎来得更为迅速。但实际上晚清的革命和清朝的灭亡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王朝逐渐衰落,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渐积累,加上最后阶段的新政改革带来的问题,终使清朝一朝覆亡。应该说,清朝的灭亡,既是专制统治本身所造成,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等等各方面变动的结果。一、改革迟滞失却统治基础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大多凭借武力。但是要维持王朝的统治,却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获得民众的支持是上选,最低限度也应该得到民众某种程度的默认或容忍,否则王朝很难维持统治。清王朝自是凭借武力而建立,士大夫阶层和民众也曾激烈反抗。清中叶以后,士大夫阶层和民众逐渐认可了清的统治。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认可渐渐改观。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学习西方,实行改革,富国强兵。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整整20年间,清政府基本上无所作为,没有在了解西方上下工夫,更谈不上去学习。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李鸿章等开始致力洋务新政。而洋务新政也是个别人的或局部的行为,改革力度远远没有到位。甲午战败以后出现了维新运动,却又被保守派粉碎。其结果是中国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一再被动挨打,一次次签订屈辱的条约。影响最大的是庚子(1900年)事变。这一年,清廷中的保守派先是企图利用义和团向反对慈禧太后废立阴谋的列强泄愤,同时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实现废立的阴谋。清廷曾在煌煌上谕中称义和团为“义民”,并发给给养。但是,待到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清廷又被迫下令镇压义和团,使民众大量牺牲在清政府的屠刀之下。这种出尔反尔的举动,更使清廷的威信大降:排外让有新思想的人士不满,镇压义和团又令民众失望。因此,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以后,清政府就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孙中山有一段回忆,反映了这种情况:“经此失败(指1900年兴中会反清起义)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觉与前有别矣。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失败之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指兴中会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状,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加以八国联军之破北京,清后、帝之出走,议和之赔款九万万两而后,则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馀,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建国方略之一·有志竟成》,载《孙中山全集》六卷,235页) 清政府反应的迟滞,有文化思想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矛盾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君主专制体制的发生自有其根由,但这种体制的主要目标是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或者说是所谓社稷的长治久安,它的缺点是缺少灵活性和面对新形势的适应性。清政府反应的迟钝与此有很大关系。事实上,直至20世纪上半叶,在非西方国家中,成功地实行变革,摆脱了被西方侵略局面的国家,只有一个日本。清政府既然应付不了新问题,必将被时代淘汰。换句话说,是君主专制体制经不起新变局的冲击。但是第一次鸦片
晚清改革与革命的互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