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领导者中国管理传播网(域名:.cn)作者:未知来源:环球企业家时间:2004-3-112003年7月9日,彼得·德鲁克()接受了美国总统布什颁赠的美国最高荣誉勋章“总统自由奖章”。对于94岁高龄的德氏而言,这可谓是一份迟到的认可。虽然当今的管理学界早已公认,1954年德鲁克的著作《管理实践》的问世,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但事实上,德氏的智慧始终未被主流学界完全承认。对此,德鲁克本人提供了一个富有洞见的解释:为了控制美国学术界的意识形态,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而自己这类深入到实践中,不建立数学模型的学者顺理成章地被拒之门外。但学院体制的拒绝并不能限制德鲁克的富有光芒的思想:Fortune、Forbes、HarvardBusinessReview等主流商业刊物争相发表他的文章,而包括杰克。韦尔奇在内的众多杰出经理人对其理论奉若圭臬及积极执行,更令其思考得到了实证意义的成功—这恰好符合德鲁克的理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者,德氏的思维可谓纵横捭阖,且时常领先时代:1950年代初,他即指出计算机科技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提出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但20年后,日本经济狂飙突进之际,又是他首先发出警告:日本可能陷入经济滞胀;在相继提出“私有化”、“知识工作者”及“目标管理”等重要管理概念之后,1990年代他又先知先觉地阐释了“知识经济”……记者出身的德鲁克曾师从经济学巨擎约瑟夫。熊彼特,但他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统计学,亦好戏剧及日本文艺。视野广泛、触类旁通,让德鲁克的文字富有历史纵深感,也让其获得了超越管理学领域的盛名。1993年,为其1946年的名著《公司的概念》重写前言时,德鲁克特别提到这本以通用汽车(GeneralMotor)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并非一本‘企业’论著”,而是“有关组织、管理和工业社会的书”,“它把企业看成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把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理论以来最富创见的思想之一。终其一生,他也的确身体力行自己的理论,在广泛为企业提供咨询的同时,他还为政府、教堂、大学、医院、美术馆及慈善机构提供帮助。作为2004年本刊管理版的主打栏目,《智慧现场》的定位为“采访世界级管理学大师,倾听他们的最新思考成果”。德鲁克自然是首要选择。可惜由于年事已高,德氏已鲜少接受外界采访。因此,在征得台湾《商业周刊》授权后,我们将台湾同行于2003年年中所作的采访刊登于此,以飨读者。全球思维下的五个远眺角度问:您一生研究管理、书写管理不辍,有哪些管理的信念,是您这么多年来从未改变过的?德鲁克答(以下简称答):一句话:管理不是等级高低,而是责任。问:您为最近即将出版的这本《德鲁克谈未来管理》(注:此书目前仅在台湾出版)写了一篇序文,当中提到,管理层决定如何平衡目前的绩效和未来的期望,有一种方法,您称之为“远眺窗外”,意思是去寻找已经发生、但还没产生全面冲击的变动。您认为这种方法的成效最好,尤其是在世界上变动最为快速的地方,也就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人社会。您可不可以指出几点
彼得德鲁克.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