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黏合已学,“推”陈出新.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黏合已学,“推”陈出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文言文字词教学借高考之威,伤人文、浅薄化知识、削弱学习主体的地位。文章提出了“黏合已学,‘推’陈出新”的理念。具体设计了推断联想、发现联想、依据联想三种思路,整合固有知识,提升知识效能,践行字词为辅人文为主的文言教学理念。
关键词:黏合已学推陈出新
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育人功能的教学内容。但文言文毕竟时代久远,字词晦涩了,字词意思成为师生要解决的大事,也成了师生进入古代文学殿堂的拦路虎。在高考的助威下,字词教学逐渐进入了误区。
一、疏通文言字词的误区
1、伤人文。高考怎么考,学校怎么教,自然而然会把字词句的解释当成教学重点。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
2、伤知识。这种叫做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法,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而这个恰恰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维度,模糊“知识”的性质,不能把“知识”浅薄化为一种现成的东西。常说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伤主体。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知识变成现成的东西,学生变成了老师加工的对象。这是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的。这种功利主义的字词教学必须要转换到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上来。
二、改善文言字词教学的原则
我们关注到新课程课程目标“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根据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我们要更新“知识观”,知识是需要学生思考和构建生成的对象;更新“学生观”,学生不是被加工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更新“教学观”,学生的能力等渐成于课程实施的的“过程”之中。“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正是基于这个维度。
三、改善文言字词教学的途径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笔者引入“黏合”这一思维模式,采用黏合义项等方式,激活已学知识,“推”陈出新。笔者称之为:黏合已学,”推”陈出新。以整合固有知识,提升性知识效能。践行字词为辅人文为主的文言教学理念。
(一)推断联想
推断联想就是黏合某字词在现代汉语或学过的文言语段中的义项,来推断该字词在当前(或新的)语境下的意义或用法。新课程标准中提到: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学生的固有知识和固有能力。
1、黏合现代汉语之已学。
黏合现代汉语之已学就是黏合某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来推断该字词在当前(或新的)语境下的意义或用法。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为推断性联想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推”陈出新。《劝学》为例:
比如,“闻者彰”的“彰”,注解为“清楚”。笔者引导学生:找找现代汉语中表示“清楚”的“彰”。于是学生想到“彰显”的“彰”有“清楚”的意思,就是“清楚显现”。笔者又补充了“表彰”的“彰”也有“清楚”之意。
2、黏合文言之已学
黏合文言之已学就是黏合某字词在已学文言文段中的义项,来推断该字词在当前(或新的)语境下的意义或用法。《庖丁解牛》为例:
“手之所触”的“之”,没有注解。笔者引导学生:找

黏合已学,“推”陈出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2903900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