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乌市第101中学甘萍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荡的诗歌长河中,我们欣赏过波澜壮阔的唐诗;感受过风光万千的宋词,还从未曾涉足过上游那隽秀夺目的《古诗十九首》。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齐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师:听起来效果不错,大家可以按照五言诗,二三节拍来读,如果第三个字适当延长读音,效果会更好。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老师的提示再次自由大声诵读全诗,并思考:本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师:这位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忧伤”,那么我再追问一句:为何忧伤呢?(生:思而不见)。总结很准确,必是一位思路敏捷的同学。过渡: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而这一切又是由采莲之事引发。师:兰泽多芳草,为何独采莲呢?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诗句加以解说:这位同学举手很快:学《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就知莲高洁。还有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里的莲都属于君子之花。老师曾经读过一首小诗《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里的莲是佳人之花。还有《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的莲是爱情之花。这些都是借莲抒发美好的情感,为我们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采莲如此雅致的活动,谁能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呢?夏秋之交,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荷花,送予心上人,这是多么美好欢乐的事啊,我们仿佛听到湖畔传来的欢笑声。可正所谓“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所有的美好,都被一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叹息惊醒。是啊,思念的人不在身边,所有的快乐都是泡影。师问:把这两句改成“所思在远道,采之只等闲”合适吗?这位同学发现,原句用的是设问,能凸显孤独失意之感,正如我们学过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一样,无论是借酒浇愁的苦闷,还是漂泊失意的凄苦,亦或是不可遏制的愁情。都是人不知而自知的孤独失意,自知却无法排解而深陷其中。设问最能凸显此境。这位同学也说不好,这种相思人不见,不见又常思,思而无法自拔,只有原句能表达这种深深的思念。师:同学们的体悟多么深沉,这句设问是有前面的乐景而来,以乐写哀,更增其哀。正如我们学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满怀期望却怅然若失,满怀憧憬却失意孤独。这是何等的悲哀。此刻老师只想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在诵读时,我有个疑惑:还顾望旧乡的游子,那采莲之人又是谁呢?(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师:这组同学认为采莲之人是男子,于是本诗就成为游子思乡诗:男子采莲,欲赠心上人,却两隔天涯,回乡之路又漫长险阻,何时才能归家呀!而这组同学却认为:采莲之人是女子即思妇,那么“还顾望旧乡”的男子行为就成为思妇想象的场景。这种“一种相思,两处忧伤”从对方着笔的写法叫对写法。通俗解释就是,我想你可我就不说,只说你一定在想我。这证明我两的
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