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运用想象与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实施过程】一、导语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就是什么不?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三、读(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诵读要求读准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二三格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过程: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学生闭目聆听)析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谈谈您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学生展示老师点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瞧出她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与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与心情。“漫浩浩”一词就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忧伤”就是全诗的诗眼。探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就是男性,“涉江”者与“环顾”者都就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就是女性,“涉江”者就是女子,“还顾”者则就是“所思”的男子,您怎么瞧?小组成果展示老师点拨多元解读:A、 就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就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就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她乡的丈夫思念她的情景。故前实写,后虚写。(女生诵读)。前四句就是她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她的情景;后四句则就是她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男生诵读)。前四句就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后面就是在外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