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养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主体性;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倡道重德的民族,具有优秀的诚信传统。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交友之道,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诚信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使其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成为可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诚信教育的前提条件;主体能力的发展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主体价值的实现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大学生主体性出发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需要,也是诚信教育能否奏效的根本所在。
诚信一直被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尊其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即使在现代社会,诚信仍然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规范。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社会成员诚信意识淡薄,失信现象增多,突出表现为以经济领域作为中心向其他领域扩散,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连被普遍视为“净土”的高校也难逃此劫。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使得诚信教育问题日益凸现,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讲信誉,重信用,守承诺。诚实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守信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从道德意义上理解,诚实与守信是同义等值的,
“诚,信也”,“信,诚也”。诚信弘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学习、生活于大学校园和现实社会中,实现着为人处世、交友,处于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基础和前提。
诚信是立人之本。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道德,大学生也不例外。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是说,一个人没有信用,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就会在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言而有信者,受到世人的尊重和爱戴,那些言而无信者,受到世人的鄙夷和唾弃。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更应当讲求诚信。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把诚信视为做人的根本,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
诚信是交友之道。中国古代,“朋”指同类,“友”意为与自己有着共同志向、爱好的人。只有那些有着共同追求,志趣相同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孔子弟子子夏提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学生从进入校门起,获得朋友和友谊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渴望得到一个与自己互诉心事的朋友,他们无助时需要朋友的帮助,需要朋友的关心。可见,朋友在大学生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成长因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他们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正直诚实、宽容谦逊、博学多识的人交往会大有益处。因此,只有在诚信基础上结交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坦诚相待的朋友,才能逐步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道德修养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其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个人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道德原则
浅析大学生主体xing诚信教育的养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