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自身德育的困境向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教育概念:主体性道德教育。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教育必要性主体人格
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已向我们清楚地表明,教育或迟或早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叶澜教授认为:呼唤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因而主体性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思潮之一得到了重视,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话语。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如果脱离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通过主客体之间互作用,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性。关于主体性德育的定义,不同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视角不同,但是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王策三先生提出。他认为,
“所谓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运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①。“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利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②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高校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为前提,通过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意识,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最终形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实践。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③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育。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类型,自由、平等、竞争是其应有的基本特征。这与主体性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平等、自为、创造、自由选择的主旨内涵是相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个人民主自由的发展权利、促使个人合理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动态平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显著体现和根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得到内在逻辑的说明。在以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一社会形态中,人开始有了人身自由,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但受劳动产品的交换关系即“物”的关系的制约,人的主体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这就需要超越性,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处于这一阶段,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规避“
浅析大学生主体xing道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