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XINWENAIHAOZHE2011·10(上半月)传媒观察亚文化是一种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风尚,它们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立,是由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发展起来的。亚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从属地位的群体企图解决产生于广泛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结构矛盾。由青年群体所创造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亚文化研究溯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伯明翰学派学者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们从意识形态和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年亚文化是阶级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对英国主流文化和霸权的反抗。“亚文化代表着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工人阶级、黑人、亚裔、女性的特殊抵抗方式,表征了一种反霸权的意识形态,惊世骇俗的风格标志着资本主义共识的破灭和瓦解。”①亚文化对霸权的挑战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青少年制造出独特的符号系统:音乐、文学、舞蹈、行动和暗语等,通过风格来协商他们的阶级存在。赫伯迪格(DickHebdige)认为“风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反抗与矛盾的嵌入与展现都位于现象的最表层,即符号层面……”②赫伯迪格把亚文化风格形象地描述成“噪音”,认为它干扰了资本主义中霸权的顺利实现,破坏了资产阶级苦心经营的共识。英国学者桑顿(SarahThornton)出版了《俱乐部文化:音乐、媒介和亚文化资本》,指出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媒体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亚文化不仅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也表现为一种妥协。被收编的亚文化利用流行时尚(当下的风格)换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抵抗性。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互联网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传统媒体时代,青少年用报纸、广播、电视、艺术等平台营造亚文化圈子并进行身份确认;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则是用数字化的技术和符号创造新的亚文化。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异常丰富,大致包括:,如BBS、跟帖、汗、囧;,如GG(哥哥)、BS(鄙视);,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Q(Cute的音译,可爱的意思);,比如886(拜拜喽,再见的意思);,比如粉(很)、筒子(同志);,如吼吼、嘻嘻等,表示笑声;,如达人、御姐;,如咆哮体;,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语言简洁、新奇、不合乎规范,青少年则用它们表达个性、张扬内心。娴熟使用网络语言的人是经常使用网络的网民,因此网络语言成为一种身份认证。网络艺术。利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思维方式在网络中原创的文学作品、民谣、音乐、摄影作品、视频等,不经过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渠道而直接在网络上传播,其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98年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较早的热门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此后玄幻武侠、都市情感、游戏竞技、灵异惊悚、草根说史等各种类型的文学形式粉墨登场。这些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并不成熟,但创作手法新颖、形式风格多样,体现了网络世界的平等意识。网络恶搞。人们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大众熟悉的名人、图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曲等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夸张、模仿、拼贴、戏谑、讽喻、隐射等方式将原文本进行加工,形成新的创作文本。2006年,胡戈根据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