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内梆子腔剧种比较分析作者:张永朋(武汉音乐学院)来源:山东梆子艺术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梆子腔是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的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因演唱时用梆子击节而得名。从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来说,梆子腔开创了板腔体结构形式。梆子腔在山陕一带形成后逐渐向外传播,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剧种,如陕西省的同州梆子、西安乱弹、汉调桄桄、西路秦腔;山西省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北省的河北梆子、老调、武安平调、蔚州梆子等;河南省的豫剧、怀梆、宛梆、大平调等。梆子腔流传到山东省,在山东省境内形成了众多梆子腔剧种,有记载的就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大平调、枣梆、章丘梆子、维县梆子等。笔者在2007年七八月份,利用假期时间,对山东省的梆子腔剧种作了一个访问,对山东省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历史渊源、流布地区、调高、唱腔特点、板式、乐队伴奏、代表曲目等方面作了一个较全面采访,由于章丘梆子和维县梆子目前已经没有剧团和传承人,所以本文比较的只是上述六种梆子腔剧种中的前四种。本文主要是从历史沿革及流布地区,调式调高、唱腔与板式,乐队伴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历史渊源及流布地区比较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约有300年的历史,在清代初期就相当流行。据山东梆子老艺人口述记录,山东梆子最早是由山陕梆子腔经河南开封一带传过来,因受了当地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发展而成。山东梆子在山东省境内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临沂等地。过去以河泽(旧曹州府)为中心的被称为“曹州梆子”,以泰安、汶上为中心的又称为“汶上梆子”。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约有200年的历史。关于莱芜梆子的来源,目前一种说法是:乾隆末年,著名徽班“老阳春”,循徽班进京之路经运河北上,至泰安夏张定居下来,与当地早已流传的梆子腔班社同台演出、逐渐融合,并受当地方言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发展衍变而形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现存莱芜梆子音乐来看,梆子腔与徽班的合作,只是演员的相互借用和剧目上的相互吸收,在音乐特色上并没有任何关系。笔者在采访现任莱芜梆子剧团主弦刘贵厚老师时,他指出莱芜梆子与徽剧在艺术特点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些梆子老艺人都能唱徽剧。莱芜梆子主要流行在山东莱芜、泰安、新汶、沂源、蒙阴一带。大平调,又名“大梆子戏”,清道光中期已盛行。大平调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副碑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清道光中期以后,在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班”,与“双盛班”同期的班社还有东明县的“耿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尤宝田的“德盛班”等。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山东大平调主要流行在菏泽、济宁、兖州等地。枣梆,又名“本地佋(音zhao)”,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陕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当地语言音调的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清光绪以前就有山西商人为了寄托思乡之情,在郓城一带组织清唱活动。清光绪初年,由于山西遭受灾荒,于是就有职业戏曲班“十万班”来到菏泽、郓城等地流动演出演出,并且一些职业艺人授艺也先后在当地进行收徒授业。枣梆的形成后,逐渐向周边地区传播,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郓城、梁山、巨野
山东省内梆子腔剧种比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