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鲁迅其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与民间文化的熏陶。18岁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2年(22岁)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1912年),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七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许多革命者默默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在同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斗争结果只是一小块煤,却在最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亮光。——鲁迅先生该文的手稿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作者1934年2月编写,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并索性将编于此年的杂文集命名为《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
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