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要参
第 28 期
(总第318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09年07月21日
特别专题:世界经济月报
世界经济: 衰退趋势开始放缓
国际市场: 金融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步提高
美国: 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放缓
欧元区: 经济好转迹象逐步显现
日本: 经济有望逐渐走出谷底
俄罗斯: %
印度: 经济刺激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回暖
韩国: 经济已摆脱下滑局面
巴西: 经济呈现复苏态势
南非: 经济在谷底徘徊
世界经济:衰退趋势开始放缓
今年二季度以来,在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下,世界经济出现好转的迹象,有望在今年年底结束衰退,转入缓慢回升时期。
本次经济危机为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纷纷推出了空前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政策在遏止经济继续急降和减轻金融风暴冲击方面显露出了明显效果。目前东亚新兴市场化国家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开始显现一定复苏迹象,预计东亚国家将最先走出衰退阴影。
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份进入衰退,已成为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近期美国金融市场状况有所改善,大银行破产风险基本消除,流动性状况不断改善,表明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出现触底反弹迹象。%,,为7个月来最高,%,创2004年以来最大增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两大资产市场既是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目前这两大市场重新企稳,有助于世界经济走出最糟糕的时期。
但是,由于此次经济危机对过去几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世界经济未来的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短期内世界经济增速不会很快恢复。
首先,美国居民消费难以快速复苏。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高负债、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当前,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
其次,全球产能过剩将抑制固定设备更新,制约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的矛盾。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电子消费品、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目前,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65%,欧盟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也仅有70%左右。虽然世界各国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短期内很小。
由于当前世界经济显示出向好的迹象,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开始考虑逐渐从之前的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在美联储7月份召开的上半年政策会议上,不仅没有扩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反而对政策进行了调整,不再强调通货紧缩。但从短期看,虽然各国大规模救市政策形成了一定的通胀预期,但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并不坚实,通胀风险尚未形成实质性威胁,预计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会很快转向。
国际市场:金融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步提高
欧美股市在6月保持了小幅调整的态势,7月上旬后重新表现强势,再度回升。欧美股市再度活跃从基本面来看,主要是受到美国及中国经济复苏迹象加强的鼓舞。另一方面,近期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也对股市上涨形成支撑。特别是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的盈利业绩使得金融股走强,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受到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的推动,亚太股市在近期也表现较好。由于截至7月中旬,上海和深圳股市分别上涨75%和95%,%的增长率,使得中国股市市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股市。这表明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市场将逐渐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证券市场。
从6月10日到7月10日的时间里,美国公债收益率逐渐下降,而同期欧美股市小幅下挫,表明避险资金流出股市、流入债市。但是进入7月中旬后,由于美国公布强劲的房屋开工数据,加之其它经济复苏数据,使得投资者对风险偏好增强,对公债的避险需求下降,公债收益率开始回升。
自12月初以来,美联储已吸纳了超过7,6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机构债,令这些债券较可比公债利差回到金融危机发生前水准。一般来讲,在衰退接近尾声时,投资者更为关注诸如股市和公司债等较高风险投资,而对避险资产——公债的兴趣不大。
从6月初以来,美元兑
世经要参第28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