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中语系B1002班马志伟游艺民俗的概念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赛乃姆多朗舞夏地亚纳达瓦孜木卡姆麦西热甫赛乃姆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赛乃姆,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赛乃姆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则七八首)联唱的歌舞音乐的名称。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多朗舞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深为全疆人民所喜爱。多朗是维吾尔语音译,汉语有多朗、多浪、刀朗、多兰、都兰、朵兰的记法。多朗人的舞蹈--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旷矫健的礼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 多朗舞大约形成于公元16世纪,继承了公元7—12世纪西域乐舞技艺,融会了多朗人的生活动态和坚毅的性格,并且融入了蒙古部落的草原文化,把来自生活的创造融会于其中,升华为带有颠簸感和踏地有力的动律;升华为豪迈、矫健的舞姿,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和多朗的风韵。多朗舞的特点乐与舞的紧密结合,舞蹈有固定的程式与规范,伴唱、乐曲和舞蹈是交织进行的,有时不唱,轻打手鼓以突出动听的旋律;有时高歌喧腾,手鼓重击以配合舞者的矫健舞姿。多朗舞曲调特点: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豪迈,飘扬着浓郁的辽阔大草原的芳香,保持着浓厚的劳动气息。多朗舞舞蹈的特点:多朗舞基本上是两人一组的对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滑冲”和“微颤”。“滑冲”和“微颤”使缓慢动作沉稳、充实,快速动作热情、洒脱,技巧动作更为豪放有力,既有农耕生活稳定、延续、细腻的特点,又有草原生活的粗旷、古拙与强悍的风格。
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教学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