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doc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摘要】本文从配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管弦乐作品《荒山之夜》的风格特点,以音乐的结构以及发展方式为线索,结合各部分较为突出的管弦乐手法,举例分析了作品中音响效果的实现手段。【关键词】配器;混合色调;音响的张力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skyModestPetrovich,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曾师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穆索尔斯基的器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是《展览会上的图画》和《荒山之夜》。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这部作品经历了漫长而略微复杂的创作过程,而由他的朋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整理、配器的版本则在首演时就获得了成功。作品的配器发挥了管弦乐队“群响”的效果,除了典型的成组乐器的功能划分以及线条的加厚带来的浓郁音响之外,织体内部的混合色调还为音乐注入了一种神秘的、传说般的气氛。音乐由动机式的材料展开,同一材料的变型叠合构成纵向上的声部形态在这部作品中十分多见,通过音区、音色以及演奏法的区分,而产生出对比层次,同时各个声部相互衬托、强调,使音乐的表达力量集中、形象鲜明。例如作品的开头,第一、第二小提琴八度奏围绕A、#6两个音起伏的半音环绕型三连音动机,以PP的力度奏出,两小节后,伴随力度的渐强,加入了中提琴以及大提琴、低音提琴在A、#G两音之间交替的行进式的低音,同时高声部加入第一长笛和第一双簧管的长音A。而在第5小节中,加入了高音木管以及中提琴声部的附点四分音符紧接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级进的线条,在低声部以两支大管勾勒出这一线条的框架,并强调了力度渐强的效果。第一、第二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继续保持之前A、#6两音材料。此外,加入了两支圆号、定音鼓在A音上的持续音。可见,各个声部以不同的音型强调了核心动机,节奏、音色、音区上的区别将音乐划分出层次,同时获得了凝聚、集中的音响效果。动机展开式的写法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刻画了一种场面或是形象,与作品所表现的女巫的聚集、宴会的急躁而混乱的基调十分贴合。看似琐碎的动机实则有迹可循,有时它作为背景,当旋律线条出现时,更像是嵌入在这一背景中。例如作品的第14小节,主部主题的呈示,大部分乐器参加了演奏,而主要因素只有两个,其一是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以及第一、第二小提琴担任的动机式的背景声部;其二是由两支大管、三支长号以及大号、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担任的主题旋律。从声部与音色分配来看,两种因素占用了不同的音区,调动了相应音区的乐器,产生了大面积的跨组的音色混合,音响均衡。而包含了铜管乐器的主题厚实有力,得以突出。这两种因素结合的主部主题形象地描绘出魔王撒旦到来(主题),女巫们加速靠拢(背景)的情景。主题和背景都使用了加厚的线条,加强了音响的气势,音色的统一、再分,恰恰是配器为乐队带来的整体而富有层次的效果的手段。副部主题,由一个短句对前一短句的模进并重复构成,前一短句的旋律包括木管组的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以及铜管组的圆号,后一短句的旋律将铜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