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巫文化关系考究摘要在楚辞学术研究上,一般的观点是,楚辞是综合北方理性精神与南方巫文化尤其是巴楚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而对于南方巫文化的考究也一直是楚辞研究的重心之一。大多学者认为,屈原的《离骚》、《九歌》以及《天问》篇是南方巫文化中的祭祀、歌舞以及神话的直接演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的肩膀上,采取新的体例,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1)楚国巫风盛行。(2)屈原故里巫风弥漫。(3)《九歌》《离骚》,巫风缭绕。关键词楚辞屈原巫文化文化环境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3-087-01 一、南楚大地巫风盛行《楚辞》的出现,有着广博宏大的文化支撑。从西周到战国中晚期,北方中原地区已经摆脱了原始文化的桎梏,趋于理性化。然而,楚国受中原理性文化影响同时,更是弥漫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的巫风氛围,这就是《楚辞》诞生的肥沃土壤。楚王族得姓于祝融集团,受封于楚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楚悼王时期“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载这时楚国“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剡、邳”,地域广袤,聚居着诸多原始少数民族载楚昭王时代“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民则,不挈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吕氏春秋•异宝》也有记载“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玑”。这反映了自古以来,巫风在楚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楚人信巫不但是简单祭祀,更是以一种表演性质把巫风文化演绎出来。宋玉在《对楚人问》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载了一首名为《越人歌》的“属而和者”的故事,此类历史记载还有很多,但都说明了楚人直爽外来,善以歌舞表达内心情感,巫风歌舞卜辞就是以这种方式传唱开来的,《离骚》也是这种环境下的诞生的杰出艺术产物。二、屈原故里巫风弥漫屈原多次被流放南楚,因而必不可少受到了楚地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九章》中的《涉江》篇中有“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滂以击汰”《哀郢》篇中也有记载“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些地区也就是三苗所杂居的洞庭彭蠡之间,沅湘之畔。在这一地区,屈原是不仅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而且以身尝试,这在屈原的《涉江》篇中有记载“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王逸注释道“去衣裸裎,效夷狄也”,《九章•思美人》中还写道“我且�回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聊以解忧。屈原对于少数民族的巫文化是一种狂热的迷恋,正是其文学作品浪漫气息的来源所在。三、《九歌》《离骚》,巫风缭绕《九歌》共有十一章节,是在南楚荆蛮祭歌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神�形象、结构形式、演唱风俗都吸取了南楚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已有的研究表明,“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和“湘夫人”等形象都是当地少数民族所祭拜的神灵,“湘君”、“湘夫人”是指湘江水神,并结合了中原炎黄神话传说,“云中君”形象来源于传说的云神或者雷神,而“东皇太一”则是楚地少数民族崇拜原始祖先,也有说是部落酋长兼任神职的习俗。《楚辞》中的山鬼,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野兽。洪兴祖在《楚辞章句补注》中说:“《庄子》曰:‘山有夔。’《淮南》曰:‘山出枭阳。’楚人所祠岂此类乎?”南宋朱子在《集注》中说:“《国语》曰:‘木石
楚辞与巫文化关系考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