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素养核心评论能力及其培养——基于新闻评论课的实践————————————————————————————————作者:————————————————————————————————日期: 论媒介素养核心评论能力及其培养——基于新闻评论课的实践-中学语文论文论媒介素养核心评论能力及其培养——基于新闻评论课的实践 陈瑛潘涌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关于媒介基本知识、对媒介信息运用等综合知能,核心是主体人认知、搜集、选择和评价信息的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界定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指人们面对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abilitytoresponseandthoughtfully)①。其中评估能力(即评论能力)是媒介素养诸能力的核心。它重于选择、理解和质疑能力,为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和反应能力的形成夯实基础,故属高级语用行为。评论能力外显生命个体的思维水平,常常通过口头言说和书面写作的形式而呈现。面对媒介信息,主体人可批判评估,可褒扬言说。这种基于个体自主人格进行的自由思考、独立表达,实为独立评论能力,与媒介自由平等的精髓一致。母语教育中“评论”一词意蕴丰富,“有时指批判、批评甚至非难,有时又指评价、判断或辩说;它既含有否定意向的质疑或肯定意向的褒扬,更泛指基于独立人格、源于自由思想的个体言说”②。媒介时代每位公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其评论能力的高下都会对信息舆论产生影响。公民只有具备独立评论能力,才会有效选择吸收信息,并理性分析,独立正确传达个人主张。只有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和管理,才能构架完整的社会公共意见平台,形成多元社会格局。可见,独立评论能力是民主文明社会的重要推进力量,释放表达欲望、砥砺自由思维、养成评论能力是全球化时代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开设新闻评论课,把媒介素养核心——独立评论能力融于语言学科教学,顺应时代趋势,是语文教学新形态的尝试。一、新闻评论课的背景及属性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的同步改革,课改的重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发选修课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自主性,又让学生享有选择权。基于对媒介时代背景和国家课程改革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可尝试开设新闻评论选修课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闻评论课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发展学生视、思、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该选修课期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需求,与必修课共建开放多元的语文教学体系。它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具备评判性、反思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闻评论课在积极语用观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其独立评论能力。它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对当下发生的现象、言论等,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表达个体独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断。新闻评论课从属语文教育,通过问题设计、文本挖掘等环节熏陶学生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它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语文场域以思为枢纽,通过听、读、视与说、写、评的形式展开语用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突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质。二、新闻评论课的设计和组织新闻评论课文本选择打破传统教材选文的束缚,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考虑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个人应用、职业、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信息,既选取文学性的连续文本,也虑及实用性较强的连续或非连续文本,如图画、音频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备热点性、精短性、趣味性、丰富性、便利性特点,文本大多能消弭与阅读主体间的距离。只要合理选取或重组文本,挖掘语文元素,便可激发个体言语表达。新闻评论课学案设计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样题和时评写作题例,采用“混合文本+问题模块”形式自主选取话题、设计问题,提供多样文本。个体在阅读中筛选信息,在比较中活跃思维,在思考中判断分析,形成看法,从而滋生评论萌芽。新闻评论课大胆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语用能力为基点设计学案。现以《解读莫言获诺奖及其他》(部分)为例:材料一:《华人世界》封面人物介绍《莫言大事记》图表(略)材料二:《成都商报》新闻《莫言回归写作正在创作三部长篇》(略)问题一:请你根据材料一,为《莫言文
论媒介素养核心评论能力及其培养——基于新闻评论课的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