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哲理文学”对博尔赫斯作品的一种解读【摘要】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最终极意义是透过其小说的题材和主题表露出来的哲理化内涵──对人生、宇宙的冥思。由于对死亡、虚无、偶然、永恒等主题的一味追索,使他的小说表现出莫种多层次的深意和“黑洞式的深邃”。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但同时非理性的因素又影响着这些主题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非理性,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如何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体现的,从而达到非理性和哲理的统一。关键词:博尔赫斯生命本质心灵存在非理性时间哲理文学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兼布宜诺斯艾利斯英美文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沙之书》、《交叉小径的花园》及诗集《老虎的黄金》等,其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博尔赫斯是最富智慧和最善于抽象的作家,同时又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博尔赫斯失明后,越发进入到一个哲学宁静天地。他继续将“目光”投向世界,以执着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文学。一、对生命本质的悲观怀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博尔赫斯创作的思想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的本身就是厌乏,它得不到满足和填补时,就是痛苦。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一种欲望的满足,又会导致另一种欲望的产生,绝无最终满足的时候。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痛苦,人生总是一出悲剧。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博尔赫斯存在很深的影响。博尔赫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之中。“圆形废墟”是一个永恒而抽象的困境,而我们正处在这一困境之中。博尔赫斯并没有在文本之中具体地指引人类该如何去摆脱困境,他只是以他自己的思想和位置,证实了困境以外的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困境的发现与追问,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摆脱的努力。所以,我们对博尔赫斯的文本阅读不能等同于对其他作家的文本阅读,我们必须穿越文字屏幕去体察作家的思想背景,去体察博尔赫斯何以能够成为博尔赫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自身的局限何在。“圆形废墟”来自一种集体无意识。博尔赫斯对循环的焦灼和追问,对人类在无限之中的生存境遇的构想和描述,体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思考:个体如何超越这种具有压抑力的集体无意识来发现自己的存在,如何实现人的丰富独立的个体性生存,实现人在文化母体中的个体价值。二、人类的心灵存在状态。博尔赫斯的文本不仅仅是对生命本质的悲观怀疑,在展示人生如梦,生命轮回的同时,他更关注人类在无限循环之中的心灵存在状态。在小说《永生》中,永生不再具有东方文化意蕴中对生命延续的愉悦与贪恋,而带有西方思辨哲学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凝视与追问。“永生的人类丧失了对时间的丰富感受,千百次的循环使语言、思想成为遥远时代的回声或未来思想的准确先兆。没有唯一、创新,和鲜明的个体精神。因此“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而言,没有挽歌式、庄严隆重的东西。”⑶博尔赫斯始终认为,循环是人类历史和个体生存的特性。在这部小说中,他表达了对处于无限循环中人类生存困境的焦灼。博尔赫斯在小说中通过繁多的变奏和固执的重复,不停
博尔赫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