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孟河医派丁氏医学.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孟河医派丁氏医学学习辅助网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盂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盂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盂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盂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盂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盂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丁甘仁,名泽周,常州孟河镇人,居孟河镇,镇多名医,而以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最为著名。丁甘仁先受教于费伯雄之门人丁松溪,继受学于马培之嫡裔马仲清,习外科于巢崇山,后又拜安徽伤寒名家汪莲石为师。精内、外、妇、儿、喉各科,外、儿、喉及时病尤为擅长。丁家三世业医,堂兄丁松溪学医于费伯雄(1800—1879),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尽得其传。丁甘仁初受教于丁松溪,继而学医于圩塘马绍成。19岁娶妻马氏,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他勤学深研,无问寒暑,对马氏的治疗经验,如内科方案的记录、外科方案的炼制,积累甚富,因此,能兼收并蓄马氏内外二科(包括喉科)之长。丁氏在继承孟河费氏医学经验中,崇尚他的醇正和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费伯雄所著的《医醇剩义》即以归醇纠偏为宗旨,丁氏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其在处方用药上,大都以轻灵见长,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在临诊中务必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第二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第三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要作适当的考虑。在投药无效时,必须细究其原因,是药不对症,还是药不胜病,然后加以变动。丁甘仁学成后曾经先后在武进孟河以及无锡、苏州行医,后来从苏州到上海仁济善堂坐诊,旋自设诊所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珊家园,屡起危疾,声誉日增,病客盈门,历年所治烂喉病人不下万人。丁甘仁名誉沪上,播誉四方,求诊者众多,他除了为人治病,还先后招收来自南北各地的弟子达数百人。西方各国在沪人士,亦以重金争相邀请,但先生对活人之术不愿自秘,志在发扬中医,培养下一代。以前的中医界多以私人传授医学技术,而且思想保守,对某些医学良方,秘而不宣,他认为这种个体授医术的方法,不能很快培养中医人才。创办近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他倾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慨然以发扬中医为已任,立志兴学,培养后继人才,乃联合同道夏应堂、谢观等集资办学,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17年7月正式开学,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

孟河医派丁氏医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