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特征表现 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先民巴人遗留下来的一种极具宗教色彩的古老唱腔,在历经世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增添了无数鲜活的内容。共曲牌多样,主要有武锣鼓、文锣鼓、夹锣鼓、叫歌锣鼓之分,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音乐艺术景象。即便在今天,它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底蕴,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它的研究和学习,欣赏与品味,对认识和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民族品性等都十分有益。土家族人散落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接壤的地带。这里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交织若网。由于山势险恶,交通闭塞,自然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直接影响着土家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土家族独具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族特点。在以集体和群团为主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和出现了薅草锣鼓歌的音乐表达方式。薅草是劳动人民在进行农事劳作中一件不可少看、忽视、马虎的大事,在深山薅草,由于山高人稀,野兽出没。土家族就以集体、群团式的方式开展薅草劳动。鸣鼓、击锣既可以驱赶野兽,防止对人和农作物的侵害,也发挥着鼓劲、催工、解乏、提效、抒发情志的积极作用。薅草锣鼓歌在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是在薅草、插秧、挖土等生产劳动时,进行表演和演唱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也叫“薅草锣鼓”、“栽秧锣鼓”、“挖土锣鼓”。它既是土家族人的一种生产习俗,也成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2005年,被四川省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认定。一种以已故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光旦为代表。他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指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人民和族民,是土家族自称“毕兹”的对章或转音;巴人崇拜白虎的习俗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后土家族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今土家族语中。另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是古代今湘、鄂、川、黔、贵交界接壤区域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此区域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今湘西龙山里耶、泸溪浦市一带是最早的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语地名“墨盆”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地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土家“梯玛”(巫师的称谓)神歌唱词中提到民族迁徙地名,基本上符合今土家族人散落居住的区域,楚灭巴后流入五溪的巴人和五代时入住湘西的彭氏族,同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融合为土家族。两种观点和认定,各有理由和佐证。经笔者根据历史文献、文物考古资料及其发展历史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土家族起源于楚、秦灭巴后定居在今湘、鄂、川、黔、贵接壤交界地区的巴人。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内容十分丰富。它涵盖生产、生活、政治、经济、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以其独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征的各种音乐、舞蹈文化引人注目。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毛古斯舞”、“摆手舞”、“山歌”、“薅草锣鼓歌”等众多内容和形式的音乐文化艺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土家族文化耀眼夺目的光彩。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美术、宗教、习俗都有极深的文化底蕴,无穷的魅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土家族也不例外。土家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共处,相互间的各方面交流比较频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近,其宗教信仰受汉族影响较深,逐渐融入有儒、佛、道教等色彩。但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其先祖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
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特征表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