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版画创作中技法媒材的双向功效.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版画创作中技法媒材的双向功效     从版画史的现有资料看,似乎版画艺术比材料艺术形成的时间要早。一般而言,我们将公元105年风行于中国汉代的捺引封泥术作为版画发展的源头。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文化传播的需要,版画的功能更多体现在知识的“复制”上,因此说,版画概念虽首创于中国,但更多表现在文化传播的实用需要上。而最早以理论形式记载技法媒材的书籍是17世纪法国画家AbrahamBosse(1602——1676年)撰写的《各类铜版画技法论》,也只是对技法媒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没有形成真正的艺术体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技法媒材的产生要大大早于版画,后者是在社会需要的催化作用下,伴随着劳动生产一道产生的,而当时的宗教活动正是强烈的催化剂。宗教是一种渗透性、扩散性很强的人类活动,它需要大量的文字和图片的宣传品来传播其教义,世界各地最早的印刷品无一例外地都出自宗教活动。为了寻求更便捷的传播方法,人们自然会想到刻板复印。印刷术就在这种需求下诞生了。当时最方便的印制方法,是用木版雕成凸版用墨印刷。因为广为传播的对象是世俗下层人民,所以图象总是伴随着文字,或是单独刊印,这就是最早的版画。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就不会有晚700年的版画概念。甲骨文、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版画雏形,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了。而恰恰是后起的印刷技术、造纸技术保留下了比较早的版画形式,使我们能够窥见早期版画的一些情形。版画与技法媒材这种早期的渊源关系,很快形成了版画与技法媒材的亲缘关系。技法媒材在传播需要的基础上,很快与版画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版画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甚至成为版画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体现。版画与技法媒材的这种结合,实际上使两种工艺概念叠合起来,造成了二者最早而又历时最长的双向功效。这种双向功效的意义是,木刻和金属雕版法等制版技法的发明,使版画作为独立性视觉艺术样式被确立,版画也由此逐渐摆脱“复制”而进入艺术范畴。同时,版画的技术手段、版画创作所采用的媒介材料,也有了体现画家个性风格的创作自由。石板印刷术的发明、丝网照相制版技术的问世、铜版画技术技巧使得技法媒材本身开始被画家所关注,出现了对于技法媒材的专门研究。这是版画与技法媒材早期结合而产生的双向功效。即使到了近现代,版画与技法媒材的结合仍然具有可贵的双向功效优势。版画与技法媒材的融合所造成的双向功效优势,首先表现在版画艺术与媒介材料的开发得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440年左右,德国的HohomGutenberg发明了“金属版画”,它起源于意大利的金属雕刻术,它的出现,解决了雕刻木版阳线僵凝不畅的弊端,且使交叉线和线条的表现更为自由。14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版画艺术概念在德国和法国得以形成。这个过程经由16世纪欧洲尼德兰艺术家,丢勒等最早一批应用了版画手段,使用木刻和金属雕刻法,创作了大批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宗教题材版画作品,直到17世纪的伦勃朗等艺术家们使用蚀刻法(凹版),创作了大批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版画作为独立性视觉艺术样式才被确立。因此说,这个时期是版画技术跳跃式发展的阶段。复制性艺术品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套色木刻版画和套色蚀刻版画技术的发展,版画艺术也因借助于市场的需要而成熟起来。当时最有影响的艺评家Vasari(1511—1574年)认为“版画既是一种珍宝,又是非常现代的艺术”

版画创作中技法媒材的双向功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