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2004年1月;26卷第1江苏大学(高教研究版)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HherEducationStudyEdition)(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着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古之学者;今之学者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3X(2004)01—0022—06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当时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古今道德学问有着一定的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又使人重新想起了孔子的这番话,,,笔者所作的"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比较,只是抽象出了教育中的两个极端现象,目的在于吸取古代道德学问的优良传统,,,,他并没有想着要出版自己的学术专着.《大学》,《中庸》《孤愤》和《五蠹》,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因为不署名,民间虽早已经流传开,但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以为是古代的作品,,杨得志对汉武帝说司马相如是他的同乡,(并非古代文本都不署名,而是不象今天这般重视署名),今天的文本必须有作者的名字才被接受,文本必须注明作者,写作时间,,署名一件学术作品,有助于学者间的沟通,,,就在这一点上,署名有着利益诱惑,文本带有作者的名字,在有些人看来,它们就成为占有的对象,可以用它来兑换丰厚的物质利益与社会声望."人以文名""洒脱".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春秋传》作注,在尚未脱稿时外出旅游,途中恰与另一经学家服虔同宿一家旅店,郑玄与服虔素不相识,只是听他在店外的车上同别人讲述他注释《春秋传》的大意,觉得他的注释意思与自己相同,《春秋传》《新唐书》,负责编写《纪》,《志》部分.《新唐书》《列传》部分,以使全书的体例风格完全一致,即今天所谓"统稿".欧阳修认真阅读《列传》后,认为宋祁的看法多与自己不同,如果擅加修改,便是不尊重他人的着述,,修撰史书,无论有多少人执笔,只署其中官职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当时官高位显,收稿日期:2003一l1—04作者简介:孙迎光(1959一),,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2?"纪","志"两部分署名,《列传》)郑玄不计较"知识产权",将自己的东西拱手相让;,,抄袭他人成果的有之,以权力侵占下属成果的有之,名人通过顾问等名义出租"名号""为人",用科研成果的占有些人治量来装饰自己,,,古人治学"文无定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者们的学术风格没有固定的格式:《论语》是对话式的文本,《老子》是格言诗式的文本,《庄子》,就很难想象有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三字经》采用三言韵语,短小精悍,渎来朗朗上口,被称为"千古一奇书",此书之"奇"(专着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德育研究者首要的治学活动是学会"我说"而不是"我思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