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浅谈不得不说,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必然是一个悲剧。以历史的角度看,唐玄宗所经历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关键点,而安史之乱与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为博其芳心而任用奸佞、大肆挥霍以及横征暴敛不无关系。长恨歌是晚唐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06年任盩厔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有感而作。本诗为叙事诗,全篇以二人的个人视角为线索,行文流畅、荡气回肠,展现了一篇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故事,读起来令人回味,千百年来不断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使他们感到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对全文的赏析,历来文评者都乐意将其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安史之乱前,玄宗李隆基因幸获杨玉环而沉迷女色,不思朝政;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之时,玄宗携众仓皇出逃,不料在马嵬坡士兵哗变,不得不赐死心爱的女人,“社稷”与“美人”之间的矛盾在玄宗身上淋漓尽现;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人梦”,写玄宗失去杨贵妃后悲痛欲绝,尽日思念,归回洛阳途中经过故地,昔景重现眼前,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唐玄宗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对于诗文的主题是爱情悲剧的歌颂,亦或是政治意义上的讽刺,历来争执不休。在我看来,本文突出描写了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缠绵爱情故事的点点滴滴,由第一层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第二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后两层玄宗对贵妃的死悲痛消极和在险境中再次见到心爱的人的百感交集,无不体现了二人之间惊泣鬼神的动人故事。但另一方面,诗文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描写更多突出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各种行为,而古代士人“皆以天下为己任”,尤其“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更让人怀疑作者对政治批判的隐性意图的存在。不得不说,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必然是一个悲剧。以历史的角度看,唐玄宗所经历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关键点,而安史之乱与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为博其芳心而任用奸佞、大肆挥霍以及横征暴敛不无关系。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杨铦、杨琦以及姊妹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得到高官厚禄,杨国忠本人还被提拔为宰相,祸乱朝纲。正如诗中所云:“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虽然此句疑用夸张手法,但不管是从作者,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生男生女”可以因朝中、宫中之事而决,在这个历史时期下,政治必然是黑暗、危机四伏的。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导致社会意识的改观,这一点无疑可以说明其必然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杨贵妃一家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各贵族争相修筑华丽舍第,同时玄宗本人也沉溺于奢侈腐败,皇亲国戚向玄宗进献的精美肴馔,一盘值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如此大肆挥霍,不仅耗费人力物力,消磨了社会资源,更是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国家的动乱则是时间的问题。如此看来,在马嵬坡,士兵的哗变就不难理解。国家本可以安定,却因为君王的昏庸而变得动荡,加之多日的长途奔波,将士疲惫不堪,怨恨
《长恨歌》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