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的评价——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文学才华但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但却并不很成熟的作品。书中大多表现了萧红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孤寂的情怀。萧红的大红大紫,萧红的成为“伟大作家”,与女性主义在80年代进入中国并被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有直接的关系。不妨说,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入中国,才使萧红从一个在文学史上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一跃而成为一个大作家的。孟悦、戴锦华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女士以女性主义的理论阐释《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女性苦难”。在这种理论眼光下,《生死场》中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形象,并非因为萧红力有未逮,并非因为萧红实际上做不到这一步,而是一种刻意的“构思”,是一种精心的选择。总结:林贤治:抗战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萧红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她的《生死场》被当成了“抗战文学”,而她也因此被视为一般的“左翼作家”,书中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这种情形一直延至八十年代,而这时,一种文艺思潮正好为另一种文艺思潮所代替。一些与“鲁迅”、“左翼”相关的作家和作品普遍受到轻视。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以后,与思想知识界“告别革命”论相呼应,文学界贬损鲁迅及左翼进步作家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就这样,萧红成了前后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的牺牲品。
对萧红的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