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协议说起浙江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王东现行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中讲到,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笔者认为,这一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上和协议签订的时间上有些不妥。首先,从教材整体结构和教材所强调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内外政策的基调看,不一致,有牵强附会之感。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就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用以借鉴、指导现实生活。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教材编排也越来越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打破了传统教材的观点唯一论,不再对历史现象进行统一的评价和定位。在以往旧版的历史教材中,一直没有提到过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成就,而一味在讲国民政府是如何走向全面反动,积极反共的,似乎在强调国民政府的反动性。而新版历史教材中却增加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外交成就,即与英美签订了新协议,取消治外法权。这一变化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原有教材对国民政府的偏见态度,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国民政府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提高中国的外交地位。但仔细想来,这一知识点的出现与这一节的整体结构、基调不协调。从教材内容的连贯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这一节的内容是在上一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改变的基础上,由于日本的政治诱降,使得国民政府在抗战态度上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以1939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国民党走向全面反动,对内表现就是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在国统区进一步加强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对外则是消极抗战,从而导致正面战场的全面溃败。应该说,正是因为相持阶段以来国内投降危险的日益加剧,才有下一节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节内容结构清晰,前后知识联系紧密,体现出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在抗日态度上的变化。至于他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显然是另外一方面的内容,与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对外消极抗战的基调不能混为一谈。此外,教材上对国民政府的外交成就寥寥数语,前因后果不甚明白,学生看起来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而来。而且无论是教参还是其他的教学辅助资料,几乎都没有提及到有关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外交努力的背景材料,更谈不上知识拓展。可见,在教学中这也是一个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知识点,忽略了也不会影响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如果编者的意图是要更全面、客观的体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外政策,就不如把这一内容作其他方式的处理,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历史或者直接在课后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当然要全面一些)出现,作为知识的拓展,都可以达到丰富知识,认识历史的目的。其次,暂且不论教材结构的编排,从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协议的时间看,也有待商榷。教材提到国民政府是在1943年11月与英美签订协议,取消治外法权。但笔者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均显示为1943年1月11日。例如,王真教授编著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书里详尽介绍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谋求大国地位的外交努力。其中国民政府与英美签约取消治外法权等内容是这部书的重要部分。那么,国民政府
从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协议说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