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
(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
(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
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节课介绍了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源远流长,这主要是从时间历程的长久角度得出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主要是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的角度提出的。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及成果展示:(25分钟)
自主预习
小组探究
设计意图
内容精要
知识点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从不同文化(文明)看
中华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②风格: 的历史、内涵、的风格。
③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重要标志之一。
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具有性和性的特点。
③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知识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从不同地区看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 不同,受、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必修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