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宗教性内涵儒学宗教性内涵一引言儒家思想传统到底能否被视为一种宗教?这是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于儒学的重大争议性课题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缺乏宗教内涵的思想传统,举例言之,民国8( 1919)年2月,胡适(18911962)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此书的第四篇就以孔子为实行的政治家。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远流,1986),61。民国58( 1969)年1月,徐复观(19021982)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二章讨论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第三章论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春秋时代)之出现,并讨论宗教的人文化;第四章也是从宗教意识向道德意识的转化,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台湾商务,1969)这是五四以降中国人在崇拜民主与科学,追求理性的时代思想氛围之下,所建构的孔子与儒学的现代形象。这种孔子及儒学的形象,以其将宗教与人文峻别为二,终不免启人疑窦。另一方面,儒学的宗教面向却也常常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举例言之,远在19041905年韦伯(Maxweber, 18641920)出版《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时,他是在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脉络下,探讨儒学作为宗教之诸般问题(如缺乏圣与凡之紧张性等)。MaxWeber, TheRel i gi onofChi na: Conf uci ani smandt aoi sm(NewYor k:TheFr eePr ess, 1951, 1964)日本汉学前辈池田末利在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与思想》时,就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思想的宗教性格,讨论古代中国人崇拜之对象,祭礼之场所及礼仪等各方面问题。池田末利也讨论与儒学传统有深刻关系的春秋时代理性主义以及天道与天命等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一个无神论的文化,认为儒家思想传统具有很强的宗教意识,天道或天命的概念从早期的主宰的人格意义的天,转化为原理性的、哲学性的存在。池田末利,《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1981),尤其是页956957。池田末利分析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外显行为,未及其内部思想。当代新儒家学者在1958年发表《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士书》时,更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但可惜并未深入论证儒家的宗教性这个问题。牟宗三、复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人说:我们希望世界人士研究中国文化,勿以中国人只知重视现实的人与人间行为之外表规范,以维护社会政治之秩序,而须注意其中之天人合一之思想,从事道德实践时对道之宗教性的信仰。见牟宗三等,《中国文化与世界》,收入: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1974,199),引文见页145。牟宗三又说:自事方面看,儒教不是普通所谓宗教,因它不具备普通宗教的仪式。它将宗教仪式转化而为日常生活轨道中之礼乐。但自理方面看,它有高度的宗教性,而且是极圆成的宗教精神,见: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台湾学生,1963),页99。1971年刘述先循田立克(PaulTi l l i ch)将宗教定义为终极关怀(ul t i mat econcer n)之思路,认为儒学对现世精神之注重未必一定违反宗教超越性之祈向。孔子虽然不信传统西方式的上帝,并不表示孔子一定缺乏深刻的宗教情怀。Shu_hsi neLi u, TheRel i gi ousImpor tofConf uci anPhi l osophy: I t sTr adi t i onalOut l ookandCont empor ar ySi gni f i cance, Phi l osophyEastandWest, Vol . 21, No. 2( Apr i l , 1971), 157~175;刘述先:《由当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对现代化的角度论儒学传统的宗教意涵》,刘述先主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创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页1- 32。1990年日本学者加地伸行也强调儒家重视生死问题,并特重葬礼,可以视为一种宗教。但是,加地伸行所强调的是儒家的丧礼之仪式,他并未深入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内涵。加地伸行,《儒教とはなにか》(东京,中央公论社,1990)儒教一词系自古以来中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晋书傅玄传》:政体存重儒教,其涵义与儒学(《史记五宗世家》:河间献王德好儒学。)并无不同。在一般日文著作中,儒教一词使用极为普遍,当系援用传统中国典籍中之用法,泛指儒家思想传统,但是,儒家的宗教性内涵,仍未获得充分论证。从德川时代(16001868)以降,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日本就习称儒家传统为儒教,当代日本学人亦以儒教为惯用语,例如:武内义雄,《儒教
儒学宗教性内涵.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