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功过之我见——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6月至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和“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我们历史学科组认真学习新课标,不断探讨教学新路子,在研究性学习上作出了大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案例是一节辩论课,是完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后进行的。旨在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见解,辩论中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学生要学会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使已学知识得到巩固,并予以恰当的应用与发挥。(正方、反方)作为辩论双方(对立面)。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论题: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正1正2正3;反1反2反3)。每小组要分头收集辩论材料,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论战中的弹药。各小组把掌握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分析、筛选,要充分酝酿,互相切磋,提炼观点,并研究对方可能运用的材料,商讨反驳之计。各小组要推选出发言代表并撰写发言提纲。老师:同学们,你们从电视节目上看过辩论吗?那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激烈场面,没让你心跳不已吗?当你听到那精彩纷呈的论述时,一定会羡慕辩手们那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严密的推理和出色的口才吧。或许你心中也曾想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走上辩论的讲坛,请不要错过今天的辩论课。同学们,充分展示你的才华的时候到了!今天我们就以“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题展开辩论。:创设、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景,播放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画面的录像。:辩论双方以下列秩序上台发言:正1、反1、正2、反2、正3、。允许双方适当的进行即兴式补充发言(非代表发言),补充发言人不超过3分钟。正1: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帝王。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充分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反1:秦始皇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而是一位杰出的暴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繁重的徭役。和历史上的夏、商、西周等朝相比,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官府往往突破法律的规定,超额征发徭役。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又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它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人。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殃及妇女,形成了“男披甲,丁女娃”的局面。二是赋税很重。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三是刑法非常残酷。刑法的种类繁多。仅死刑就有先刑辱、后斩首,杀之于市,车裂、剖腹、抽筋、活埋等15种之多。另外还有肉刑、徒刑、笞刑、耐刑、
秦始皇功大于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